你眼中的醫改,是什么樣的?
有人說,醫改是盤大棋局,牽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有人說,醫改是張成績單,匯集一項項工作和數據;
也有人說,醫改是種獲得感,勾連一幕幕場景和記憶,總能讓身為個體的“你我他”真切可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把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應該是全黨全社會必須牢牢樹立的一個理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醫改反映在字里行間:“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促進分級診療”……
深化醫改,也在每個人的身邊、眼前。
一群人,很遠也很近。在偏遠地區,有眾多的鄉村醫生和投身基層、致力幫扶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扎根廣袤土壤,守護群眾健康,彼此的心貼得很近。基層醫療條件,隨之變化:在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老三樣”之外,有了全科醫生助診包,心電圖機、化驗儀器等隨身攜帶;村衛生室,藥品豐富起來,陰涼柜、煎藥室、康復理療室等相繼設置;各地還紛紛出臺政策,為在基層奉獻的醫生群體提供職稱晉升、崗位補助等扶持,溫暖和激勵醫者仁心。
一串碼,顯小也顯大。無需帶卡,憑手機里的醫保碼,即可就醫、買藥,或者異地就醫備案、辦理線上醫保業務,還能綁定親情賬戶,惠及一家老小。條碼雖小,功能卻便利強大,背后是醫保報銷在為城鄉居民減負和托底。
一類藥,有減也有加。因電影《我不是藥神》而聞名的“格列衛”等抗癌靶向藥,已非高不可攀。一方面,有國家醫保談判做減法,把高藥價“打下來”;另一方面,以改革和創新做加法,讓更多靶向藥納入醫保,并提高報銷比例,同時加強自主研發,助力國產藥的普及和出海。由仿到創、由弱到強,愿景不斷成為實景。
病有所醫,全民健康,在樁樁件件實事中兌現著承諾。
看病更方便
不跨省份看大病,專家就近看慢病,家庭醫生管小病
“看病難”,難在醫療資源的不均衡。破解之道,在于優化配置,使優質資源賦能基層、用對地方。
——讓中西部群眾在本地看上東部專家。
從2019年開始,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遴選出高水平醫療機構作為輸出醫院,以省際合作形式,在中西部等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助力當地患者“不出本省份,也能治大病”。
2023年,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正式揭牌。貴陽居民趙惠麗終于在家門口盼來了北京專家。
趙惠麗患有嚴重的腰椎管狹窄癥,本地醫生鑒于她年過七旬,主張保守治療。積水潭醫院副主任醫師馬賽的到來,給了趙惠麗選擇手術的希望。馬大夫詳細研判,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最終順利完成手術。術后1個月,來醫院復查的趙惠麗腰桿筆挺、步履自然。
——讓群眾在家門口看上三甲醫院專家。
“要按時服藥,隨時觀察身體狀況,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第一時間跟我聯系。”在湖北省武漢經開區軍山街道衛生院的診室內,武漢協和醫院心內科醫生官紅權叮囑78歲的侯幫啟。
侯幫啟住在軍山街道下轄的小軍山社區,患有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壓等老年疾病。平時兒子侯飛帶他來找官紅權看病,開車只需15分鐘。
“比去協和醫院車谷院區,時間節省一半。候診也不用排隊,來了就能看上。”侯飛說,“這幾年都是官醫生給父親隨診,病情他都了解。老人恢復得不錯,之前要坐輪椅,現在生活能自理。”
官紅權每周三在衛生院坐診。2019年開始,武漢協和醫院與軍山街道衛生院共建緊密型醫聯體,每周會派出不同科室的5會議室出租名醫生到衛生院定期坐診。2022年,官紅權參與進來。兩年多時間,由他共享會議室定期隨診的患者已有十幾名。
近年來,緊密型醫聯體的建設不斷推進。許多街道、社區衛生機構與上級醫院深度結合,專家長期派駐,周期固定,就近為居民診治一般病、常見病。
——讓家庭醫生成為群眾身邊的健康管家。
頭疼腦熱、慢病控制,不必總往醫院扎堆。目前,全國已基本實現所有地市和縣(市、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成超過48萬個家庭醫生團隊,為簽約居民特別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健康隨訪等服務。
在福建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杉口村,25歲的村醫林世江是老鄉們的家庭醫生。老人劉愛珍患有糖尿病,一直由小林按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定期隨訪。
為了讓老人能隨時聯系上自己,林世江早早把手機號碼存進了對方的手機。劉愛珍平時不舒服,就會撥電話過去,“林醫生騎著摩托,幾分鐘就趕到了。”
因為治療胃病,劉愛珍的用藥發生變化,血糖控制效果不大好。林世江幫忙聯系鎮衛生院,找到家庭醫生團隊負責人張娟娟。張娟娟協調沙縣區總醫院內分泌科的醫生,通過遠程平臺給劉愛珍會診,開出了合適的藥物。
——讓遠程醫療造福邊遠地區群眾。
醫療援藏工作為邊遠地區送去優質醫療資源。2015年以來,已有10批近2000名援藏醫療人才奔赴高原。目前,西藏已實現400多種大病不出自治區,2400多種一般病不出地市,絕大多數小病不出鄉鎮(街道)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療。
援藏醫生胡健衛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他猶記得,在日喀則人民醫院見到15歲的小姑娘卓瑪時,她已大量嘔血、情況緊急。
胡健衛組織本地醫生進行微創手術,為卓瑪止血。之后檢查病因,卻難以查清。“啟用遠程診療系統,與后方專家會診。”胡健衛當機立斷。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兒童醫院專家商討后,胡健衛調整了檢查方案,鎖定病因。經過半個月的治療,卓瑪身體康復,綻放笑容。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鄉村、開展醫療援藏和遠程會診……一項項謀均衡、促共享的醫改舉措,讓城鄉居民尤其是邊遠地區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有效緩解了看病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善病房和診療條件,以患者為中心持續改善醫療服務。”緩解看病難,舉措在落實。
看病減負擔
醫保談判、集中采購降藥價,長護險卸重擔
“看病貴”,貴在部分藥品耗材價格虛高,缺少分擔機制。破解之道,在于擠出價格“水分”,進一步發揮醫保共濟作用。
——讓群眾用得上、用得起救命藥。
從2018年起,醫保藥品目錄每年一調,在腫瘤、罕見病等治療領域,很多新藥被納入。醫保“團購”優勢使藥價下降明顯,談判準入機制讓很多“高價藥”開出了“平民價”。截至2024年底,協議期內談判藥品累計讓近9億人次受益,累計為患者減負超9000億元。
山東省濟南市居民小石頭就是受益者之一。他10個月時被確診患有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癥(SMA)。
2019年,適應SMA的特效藥在我國獲批上市。一支花費近70萬元,患者首年就要使用6支,以后每年3支。2021年,以慈善贈藥的形式,該藥降到55萬元。2021年3月,小石頭的父母四處借錢湊夠55萬元,給孩子用上特效藥。
2021年11月,SMA特效藥談判成功,于次年正式進入醫保目錄。2022年,綜合降藥價和醫保報銷因素,小石頭注射特效藥只花了大概4萬元。同小石頭一樣的患者,全國約有3萬名。如今,他們用上了納入醫保的救命藥。
——讓患者的用藥負擔進一步下降。
除了醫保目錄談判讓更多新藥好藥納入醫保外,對于已過專利期且有多家企業生產的常用藥、“老藥”,國家還組織集中帶量采購,在競爭中形成合理價格。藥品方面,國家組織集采已開展10批,累計采小樹屋購435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心臟支架、人工關節、人工晶體和人工耳蝸等高值醫用耗材同樣降價明顯。
2020年初,雙眼近視瑜伽教室800度以上的湖南省湘潭市居民賴小玲,到市中心醫院眼科就診。診斷結果是雙眼都患白內障,需要植入人工晶體。
“當時選的人工晶體一個要12299元。”賴小玲對此記憶深刻,“一下子很難承受,就先給視力差的左眼做手術,右眼湊合著。”
時間一長,她感覺右眼視力下降厲害。她再次到市中心醫院眼科就診。當年用過的人工晶體被列入集采,進一步降到6990元。術后,她的右眼可以看清藥瓶上的說明書。
集采政策讓價格下降,但“降價不能降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藥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
長期以來,藥監部門對藥品質量,尤其對集采中選藥品質量嚴格監管,堅持“全覆蓋”“零容忍”,每年對國家集采藥品實行中選企業檢查和中選品種抽檢兩個“全覆蓋”,目前覆蓋了已使用的國家集采所有品種和涉及的6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總的來看,我國藥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藥品質量持續提升。
——讓重度失能人員有人照護、能照護好。
2016年,江蘇南通被列入國家首批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目前,這項試點在全國穩步推進,已經覆蓋49個城市、近瑜伽場地1.9億人,累計270余萬失能參保人享受待遇。在南通,失能2級及以上參保人員可享受長護險待遇。在籌資標準上,參保人交納30元,其余由醫保基金劃轉和政府財政補貼。
南通市民沈年英選定一家照護服務機構,兩名護理人員每周上門兩次,為長期臥床的母親提供洗澡、理發等照護服務,每次約1個小時。后來,她殘疾的哥哥也開始享受這種照護。
“我家有兩個重度失能人員,每人每年個人花費不到2000元,可以享受超過2萬元的照護待遇。”沈年英扳著指頭算賬。
南通的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已從2家發展到361家,帶動近1萬人就業,其中近8000名為“4050”就業困難人員。
調整醫保藥品目錄,開展醫保藥品準入談判;組織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持續增加集采種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穩步推進,解決重度失能人員護理難題……一項項降負擔、增福祉的醫改舉措,幫助患者切實減輕看病負擔。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緩解“看病貴”,政策在發力。
看病更舒心
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
當前,群眾對于健康有了更高需求,不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還要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以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體驗為出發點,加強制度銜接,打通堵點、破解難點,優化就醫全流程。
——讓患者動動指尖就能預約掛號。
“以前掛號像‘搶票’,現在點點手機就能精準預約,連檢查項目都能一次性約好,真是省心!”在河南鄭州九宮格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就診的李婷婷通過手機操作,完成了從掛號到檢查的全流程預約,僅用10分鐘。
“忘帶醫保卡?刷臉就行!”在門診大廳,導診護士正指導一位老人使用自助機的人臉識別功能完成掛號。
“我們醫院推出9種預約方式,涵蓋電話、微信、APP、自助機等,并支持身份證、醫保卡、人臉識別等多種認證方式。”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魏海英介紹,針對老年群體,醫院還保留電話預約和現場人工服務,志愿者手把手教學自助機操作。
——讓患者“一站式”完成看病流程。
“有了‘一站式’服務中心,自己看病家人也私密空間放心。”前不久,云南昆明80歲的市民張大爺因膝蓋疼痛,來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醫。在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熱情幫助下,他只用一個小時就順利完成全部就醫流程。
為優化門診服務,云南在全省各級公立醫院打造“一站式”服務中心,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站式”服務中心整合了門診、住院、醫保、財務等多部門的資源,能實現導診、咨詢、預約、醫保、住院、投訴受理等業務“一站式”通辦。中心還為80歲以上的老人開辟綠色通道,安排專人陪同就醫。
——讓異地就醫報銷更簡單。
從看病報銷“往返跑”,到當地“刷臉結算”,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讓河北石家莊退休教師李增安的生活悄然發生變化。
風塵仆仆到北京,看病、治療,前后墊了不少錢;舟車勞頓回河北,一周后,還得回北京復印病歷、拿收據,再交給當地醫保部門報銷……談起求醫的奔波,老李憋出一個字:“煩!”
“現在可不一樣了,刷臉就能直接報銷。”李增安說。得益于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擴大,覆蓋60多萬家定點醫療機構,異地住院、門診費用都能直接結算。曾經需要數周才能完成的報銷流程,現在幾秒鐘即可完成。
…………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保障人民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持續努力。醫改,解決問題務求實際效果,檢驗改革依靠人民評判。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醫改大方向,健康中國,未來更可期。
(本報記者陳世涵、程煥、畢京津、葉傳增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