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總面積約占全省1/5,耕地面積不足全省耕地面積的7%,其中旱地面積占86.66%。與短缺的耕地相比,4018.34萬畝林地、682.97萬畝草地時租、217.03萬畝種植園用地,加上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硒、鈣、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為承德發展山小樹屋楂、板栗、山杏、食用菌等特色農業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條件。
近年來,承德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樹牢產業鏈思維,做好“土特產”文章。力爭到2025年,菌菜、畜牧、果品、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80%,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特色種植
繪就鄉村好“豐”景
7月2日,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廣發永鄉協力永村排列整齊的大棚,村民們正對西紅柿秧苗進行管護。
“每個西紅柿大棚年產8500公斤西紅柿,能賣2.2萬元左右。由于產品質量過硬,暢銷京津等地。今年種植的西紅柿7月末就能上市。”協力永村種植戶李寶佳說。3年前,他和村民鄭利虎承包80畝地,建起58個西紅柿大棚,攜手踏上致富路。
為進一步壯大產業發展,引導群眾走產業發展路子,鼓足“錢袋子”,廣發永鄉堅持黨建引領,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蔬菜產業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緊密結合。以“黨支部+示范基地+種植戶”模式推進規模化種植,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目前,該鄉大棚蔬菜種植500余畝。
“以前,致富門路少。自從種田能手建起大棚,我每年從4月到9月底在棚里打工小樹屋,每天能掙120元。”協力永村村民李娜高興地說,村里已有2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在郁郁蔥蔥的山坡上,一個個飽滿的山杏掛滿枝頭。平泉市臺頭山鎮裁縫溝村村民王蘭芹每天早早起床,上山采杏。“今年雨水比去年多,我家自留山和承包山預計產杏核500多公斤,收入4500多元。”王蘭芹說,以前山上杏小、產量低,無人問津。
2010年,裁縫溝村村民在當地農技專家指導下,對村里山杏樹進行嫁接改良,山杏成為百姓“致富果”。如今,該村每年收獲杏核15萬公斤,增收140多萬元。
山楂、板栗、中藥材、食用菌、牛羊肉……翻開承德特色農產品分布圖,每個縣(市、區)都有自己的主打產品。
近年來,承德加快食用菌、板栗、山杏、山楂、中藥材、馬鈴薯等綠色食品加工集群建設,完善“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形成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推動農戶與各類主體建立利益聯結關系,帶動3.4萬名低收入群體依靠產業增收。193家龍頭企業和5九宮格4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立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脫貧戶10萬戶,戶均增收4463元。
精深加工
延長產業鏈塑造新優勢
承德山多地少,石多、土薄、水少的荒山,是綠化攻堅的“硬骨頭聚會”。經過試驗,耐旱、耐寒、耐瘠薄的山杏樹,成為當地綠化荒山的主要樹種。
近年來,該市以豐寧、圍場、隆化、灤平、平泉、承德縣等中北部六縣(市)114個鄉鎮為重點,建設100個萬畝以上山杏種植片區。以京承、承唐、承秦、承朝、承赤、承張等道路沿線為重點,訪談建設10條山杏景觀帶。以平泉市為中心,打造中國最完整的山杏產業聚集區。現有山杏基地480萬畝,5000畝以上的鄉鎮114個,杏仁年產量2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三,成為全國山杏四大集中產區之一。
走進平泉市杏林春曉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幅山杏全產業鏈循環經濟示意圖格外醒目。
山杏加工成杏核,杏核加工破碎分離出杏仁和杏核皮。一部分苦杏仁直接銷售,一部分用來加工成脫苦杏仁,制成杏仁油和杏仁粉。從脫苦水中提取杏仁苷,脫苦下來的杏仁紅衣提取抗氧化物花青素。利用杏核皮做原材料制成活性炭,供給水廠、礦廠及炭廠。活性炭產生的余熱用來浸泡、烘干脫苦杏仁,烘炒干果、烘干藥材和辦公樓及整個車間冬季取暖。該公司總經理霍帥克說,公司已與沈陽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院校合作,積極開展杏仁全產業鏈發展技術研發與應用,進一步挖掘杏仁的經濟價值。
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興隆縣是我國山楂主產區。位于鷹手營子礦區的河北怡達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山楂制品生產企業。
“歡迎走進直播間,今天,為大家推介一款大禮包,有原味、藍莓味、雞內金3款山楂棒……”走進怡達集團辦公樓三樓,6個直播間的主播們正熱情地向粉絲推介產品。目前,該公司已在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和專賣店15家,粉絲量超120萬人,線上銷售占到公司銷售總量的60%。
除了傳統山楂制品,記者在怡達集團展示中心看到一種裝在玻璃瓶內的白色粉末。“這是從山楂核內提取的低聚木糖。”怡達集團副經理張曉伶說,以前山楂核被作為廢料以每噸200多元價格賣給飼料加工廠。經過與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合作,他們攻克技術難關,7噸山楂核可提取1噸低聚木糖,每噸低聚木糖價格高達21萬元。
為把渾身是寶的山楂“吃干榨凈”,近年來,該公司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研發以山楂為主要原料的大健康食品、高端嬰童食品和時尚白領零食等,牽頭制訂3項國家級山楂制品行業標準,擁有自主研發專利15項、國家綠色食品認證6項。
今年,該市將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優化升級,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150個,實現凈菜進京20萬噸以上。到2025年,培育5條鄉村振興優勢特色產業帶和8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帶動全市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
融合發展
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7月4日,承德市雙灤區偏橋子鎮大貴口村蝴蝶蘭種植基地內,村民王志永正在為一盆盆蝴蝶蘭澆水施肥。
大貴口村是遠近聞名的草莓種植專業村。2022年,該村對100多座老舊大棚進行升級改造,并建設山谷驛站、山谷餐廳、兒童游樂園、“草莓里”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
“來采摘、游玩的人絡繹不絕,去年逾10萬人次。”王志永說,正是看中了人流量,他決定租賃3個大棚,發展蝴蝶蘭種植。如今,每年可銷售蝴蝶蘭10萬余盆,年銷售額達250萬元。
近年來,承德依托區位優勢、會議室出租自然生態、產業特色,明確發展定位,拓展農業的休閑功能,在強化產加銷功能的基礎上,構建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展示農耕文化,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等新業態,豐富吃、住、行、游、購、娛等功能,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如何把小產業做大,把大產業做強?承德圍繞蔬菜、中藥材、果品、畜牧、休閑農業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構建“三區五帶八集群”發展布局。“三區”即高原生態農業區、山地高效農業區、都市精品農業區;“五帶”即“一號風景大道”休閑農業示范帶、京沈高鐵沿線“平泉香菇”示范帶、“塞罕壩”高寒地區馬鈴薯示范帶、灤潮河流域道地中藥材示范帶、金山嶺長城沿線優質果品示范帶;“八集群”即食用菌、山楂、板栗、山杏、馬鈴薯雜糧、中藥家教材、牛羊、生豬肉禽農產品加工集群。
目前,該市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8個、省級農業精品園區9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個、市級農業園區53個,帶動1047家入園企業、20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60家家庭農場增收。不斷提升品牌化價值,已有7大類226家企業1245種品牌農產品入駐“承德山水”電商平臺,帶動支農產品在京津冀市場銷售達220億元。
到2025年,承德市蔬菜播種面積計劃穩定發展到100萬畝以上,食用菌產量逾100萬噸,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40萬畝,水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以上,食用堅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40萬畝以上,肉牛存欄75萬頭,肉羊存欄100萬只,生豬存欄105萬頭,禽存欄2400萬只,奶牛存欄2.7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