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沃野奏响振兴强音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查覓包養價格展门户

台灣包養

秋风带来丰收的喜悦,吹拂着欣欣向荣的乡村。

在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着马铃薯产业的嬗变,马铃薯种植稳定在19万亩,年产种薯8万吨、鲜薯30万吨;在喀喇沁旗,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让农牧民赚上了“生态钱”,吃上了“旅游饭”;在扎赉特旗,“科技牌”和“人才牌”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三年来,内蒙古各级各部门辛勤耕耘,培育壮大乡村牧区产业,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硕果累累。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前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党组织建设“五乐齐鸣”,北疆沃野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农业有奔头——构建现代高效农牧业发展格局

“今年种了45亩青贮玉米,这些青贮不仅够家里养的牛吃,政府还给每吨青贮补贴60元,这可比种籽粒玉米划算多了。”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前四井子村民孟贺喜格图喜滋滋地对记者说,“这已经是我第五年种青贮了,按照今年收成的情况看,窖储100立方青贮不成问题。”

引草入田、以草换肉。在科左中旗,念起粮改饲“增收经”已是农牧民的广泛共识。由于粮改饲收储补贴政策的带动,农牧民主动种植青贮等饲草作物的积极性高涨,以青贮玉米为主的人工种草快速发展。

放眼全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农牧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

农牧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867万亩,占基本农田包養網的40%以上;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9年,粮食总产量730.6亿斤,肉类总产量260万吨,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总产量1600多万吨,居全国前列;内蒙古每年净调出粮食2000多万吨,具备每年稳定向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是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乳业、玉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等9个产业产值超百亿元;“蒙字号”品牌和天赋河套等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粮食生包養網比較产抓紧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活调优、产业融合度稳步提升,广袤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农村有看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牧区

挖个土坑踩块板,砌个简易砖墙围四边,这曾经是农村牧区旱厕的真实写照。如今,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已成为历史。

“以前的厕所没有门,不安全、气味大、苍蝇还多,每次进去都得憋着气。”城川镇糜地梁嘎查的几位村民讲起了过去上厕所的尴尬事情。

小厕所,大民生。据了解,城川镇在2019年完成室内冲水式马桶户厕改造2184户。2020年,城川镇因地制宜,为未改造户选择“户外干式生物厕所”进行户厕改造,避免了用水用电、冬天取暖不便以及维包養網护抽粪成本高等问题。

“你看,这是政府补贴改造的新厕所,不用水不用电,也不需要接排污管网,就地安装、就地分解,好用得很。”大家伙儿提起“户厕改造”工程,纷纷竖起大拇指。

不仅是城川镇,随着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提升,美丽宜居的农村牧区展现出新风貌。

数据显示,目前全区93.3%的嘎查村基本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821个行政嘎查村完成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89.9%的嘎查村实现常态化保洁,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1070个;94%的旗县(市、区)完成村庄分类,55.4%的嘎查村编制村庄规划。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包头市土右旗修订完善全旗201个行政村村规民约,逐步引导农民群众照章依规办事,提升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推行以村民代表常设制和村民代表会议参与重大决策为核心的“四权四包養制三把关”工作机制,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请民做主”的转变,有效激发村民自治的活力;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村民小组“微治理”,通过组建“微组织”、开展“微服务”、推行“微教育”、实行“微管理”、强化“微监督”,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村民小组延伸;

提升生活品质,刷新乡村颜值。内蒙古自治区着力实施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生态宜居环境美了乡村,富了乡亲,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农民有盼头——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团结镇,向日葵产业“盘”出更长产业链,农民增收致富后劲也更足了。

“合作社今年种了600多亩葵花,亩产不下500斤,按照往年的价格,亩均纯收入能有1500元,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看着颗粒饱满的葵花盘,德丰村的农户侯冬梅信心满满地说。

侯冬梅是金山葵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她经营合作社10多年了,由于种植效益不错,连着几年扩大种植面积。

团结镇拥有河套地区面积最大的向日葵集中连片种植基地,重点打造10万亩葵园建设,并且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建成渠、沟、路、林等配套工程。应用绿色防包養控技术,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推广向日葵种植新技术和新模式,帮助农民提升葵花品质,实现增产增收。

在提高种植效益的基础上,还带动了养蜂、旅游等产业发展。每年八月,10万亩葵园花海盛开,成了一条亮丽风景线,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经济效益越来越突显。

团结镇的美丽变迁就如同一面镜子,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也照亮了千村万户的未来。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内蒙古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进一步加快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

——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自治区本级财政农林水年初预算安排242.2亿元,比上年增加13.6亿元,新增债券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三农三牧”领域投入41.7亿元;上半年全区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余额合计184.6亿元。

——实施嘎查村(社区)集体经济“清零达标”专项行动,2018年底全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扶持1674个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贫困嘎查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

——提高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做好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老年人的关爱服务,建成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1590所、牧区老年公寓9所,解决近12万名农村牧区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

大地律动是号角,乡村振兴正当时。内蒙古广袤的田野上激荡着丰收的欢歌,农村牧区的面貌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奋进。(韩雪茹)